兒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后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注】。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


     
答案:1.A; 2.B; 3.B; 4.(1)另一天,张汤拜见皇上。皇上问到:“上次的奏章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写的,写奏章的人是谁?”
(2)兒宽后来治理百姓时,奖励农业,减缓刑罚,审理案件,谦恭地礼遇士人,致力于得到民心。

解析:1.“御史大夫”是“自以为得”的宾语,“至洛阳”的主语是褚大,故“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于上前”是“议封禅”的后置状语,故“与宽议封禅于上前”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项;C项兼有这两处错误。
2.“以诗赋为内容”错,“射策”以经术为内容,从文中“治《尚书》”等内容也可知。
3.“因拙于言辞没有受到张汤重用”错,兒宽没有受到重用的原因是张汤所重用的都是文史法律之吏,即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

4.参考译文:
兒宽,是千乘人。研习《尚书》,师从欧阳生。后来到孔安国门下学习。贫困无法养活自己,曾为他人烧饭以供养自己。有时受雇替人劳作,带着经书锄地,休息时就诵读,他读书专心到如此地步。因为参加射策担任掌故,评定功劳,补任廷尉文学卒史。兒宽为人温和善良,善于写文章,但是懦于动武,用语言不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当时张汤担任廷尉,廷尉府任用的都是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一类官吏,而兒宽以儒生身份处在他们中间,被认为不熟习吏事,所以不委任他职务,让他担任从史,前往北地放牧牲畜数年。兒宽回到廷尉府,献上登记牲畜的簿册,适逢廷尉当时有疑难奏章,已经两次被皇上退回,掾史中没有谁知道怎么写。兒宽对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掾史便让兒宽书写奏章。奏章写成,掾史读了都佩服不已,把这个情况禀告廷尉张汤。张汤大惊,召来兒宽与他交谈,于是认为他是奇才。上报兒宽所作奏章,很快得到赞许。另一天,张汤拜见皇上。皇上问到:“上次的奏章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写的,写奏章的人是谁?”张汤说是兒宽。皇上说:“我本来听说他很久了。”等到张汤任御史大夫,推荐兒宽任侍御史。晋见皇上,与皇上谈论经学,皇上非常高兴,晋升他为左内史。兒宽后来管理百姓时,奖励农业,减缓刑罚,审理案件,谦恭地礼遇士人,致力于得到民心。选用仁义宽厚之士,不追求名声,官吏百姓信任、爱戴他。兒宽上表请求开通六辅渠,制定用水的法令以扩大农田的灌溉范围。征收租税时,根据收成多少确定赋税,和百姓相互借贷,因此租税大多不入国库。后有战事需征收赋税,左内史因为欠租,考核名列最后,应当免官。百姓听说后,都怕失去他,大户人家用牛车拉,小户人家用担子挑,交租接连不断,政绩考核变为最上等。皇上由此更加惊奇兒宽的才干。等到商议仿效古圣王巡狩封禅之事时,儒生们参加对策的有五十多人,还不能决定。在此之前,司马相如病死,留有遗书,歌颂皇帝功德,谈论符瑞征兆,完全能够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皇上认为这篇遗书奇特,询问兒宽,兒宽以应该封禅回答。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亲自制定礼仪。礼仪制定后,任命免宽为御史大夫,跟随皇上东行,封祭泰山。当初,褚大通晓《五经》,担任博士,当时兒宽是他的弟子。等到御史大夫职位空缺,征召褚大,褚大以为自己能任御史大夫。到洛阳,听说兒宽就任,褚大大笑。到了朝廷,与兒宽在皇帝面前讨论封禅一事,褚大不如兒宽,退而佩服说:“皇上确实了解人。”兒宽为御史大夫,居位九年。逝于职任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