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典籍中,“村”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共两次。东晋的文献中,“村”字也时有出现,如法显的《佛国记》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存典籍中,“村”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共两次。东晋的文献中,“村”字也时有出现,如法显的《佛国记》载:“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葛洪的《抱朴子》卷五《茅君》载:“此村中诸已死者,谁可起之?”文人诗歌中也有一些,如陶渊明的“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等。诸如此类,既不太多,也不罕见,这是“村”字开始出现时的状态。
关于以“村”作为乡野聚落名称的起源,很多学者作了相关考证。如日本的宫崎市定认为,“村”字由“邨”演变而成,后世所谓的“村”与屯田产生有关。宫川尚志进一步指出:“村起源于汉代的乡聚,也有的是在魏晋时期战乱破坏的县城废墟上形成的。这些自然聚落的形成起初只是出于军事防卫的目的。”两位学者都将“村”的起源归结于军事原因。从魏晋时一部分村落的形成来看,确实如此。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实力雄厚的乡里大族多率领百姓逃亡山野之间,修筑坞壁以求自保,有时也称“坞”“壁”“垒”“坞堡”“壁垒”等。由于“坞壁”在选址时,就将耕作生产的因素考虑进来了,所以即使与外界隔绝,民众也可以自给自足。这可见其军事防御性特征。《魏书·尔朱荣传》载“贼锋已过汲郡,所在村坞悉被残略。”《晋书·李特传》载:“是时蜀人危惧,并结村堡。”根据这些史料的前后文可知,当“村”与“坞”“堡”连用时,一般都处于战事之中。而战乱消除之后,坞堡建筑以及周围的耕作场地并未遭废弃,而是继续被用来居住和生产生活,变成了普通的乡野聚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村”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世家大族向乡野蔓延,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二是新出现的汉字“村”字逐渐普及。新兴的事物需要一个新的名称,于是原本与军事相关的“村”字就被用来命名新起的聚落,并对传统的聚落产生了影响。《颜氏家训·勉学》记载了某处由“聚”变成“村”的故事。尽管《颜氏家训》中记载的事例发生在北朝,但是以“村”命名聚落的习气并不局限于某个区域,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中出现了许多确切的以“村”命名的村落。而且此时的某些村落已经以某一姓氏为主了,这或许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地方豪强为首结聚的聚落,在这一动乱时期,仍然有着顽强的态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正是如此,朝廷或者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并在某些情况下设立一个带有一定自治职能的行政管理架构,与郡县相协调。很多基层的事务,都表明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具体体现在税收、行政管理、社会事务、村成为分封单位四个方面。当然,这四点还很难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已经被纳入正式的行政单位,并具有完备的行政功能与作用,但至少可以表明,“村”已经成为当时朝廷和地方政府对于民间聚落的习惯性称呼,并进入了国家管理的视野。正是这一时期以“村”命名乡野聚落风气的盛行与普及,所以到唐代的时候,它才最终成为国家管理体系中被正式规定的基层行政单位。
(摘编自吴灿《魏晋南北朝的“村”与乡野聚落》,《光明日报》2019年03月27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宫崎市定和宫川尚志两位学者的相关考证说明“村”的起源与军事密切相关。
B.村坞、村堡因战乱结盟而成,出于安保需要,通常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字逐渐普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
D.“村”具有完备的行政功能与作用,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村与乡野聚落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村”的发展历程。
B.通过大量引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载“村”的史料,文章逐步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村落的出现与军事战乱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村落起源与军事防御的密切关系。
D.文章以村落逐步具有一定的自治职能为据,分析了村成为基层行政单位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字最早两次出现于《三国志》,这至少说明在陈寿生活的西晋时期,“村”字已经开始被使用。
B.用“村”命名乡野聚落的方式被广泛运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村落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C.村落以某一姓氏为主,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宗族观念与乡里观念。
D.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国家管理的视野的“村”,到唐朝才成为国家管理体系中正式的基层行政单位。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1)B.村坞、村堡并不与外界隔绝,原文第二段说“即使与外界隔绝,民众也可以自给自足”。
C.“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概括不全,根据原文第三段“‘村’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世家大族向乡野蔓延,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二是新出现的汉字‘村’字逐渐普及”可见,“村”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有两个原因。新出现的汉字“村”字逐渐普及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世家大族向乡野蔓延,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
D.根据倒数一二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地方豪强为首结聚的聚落,在这一动乱时期,仍然有着顽强的态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正是如此,朝廷或者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可见,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是因为村落有了长足发展。
故选:A。
(2)C.村落的出现的确与军事战乱有关,但是文章的重点并不是二者的关系,而是村落的发展历程。论述村落起源与军事防御的密切关系是第二段的内容。
(3)C.村落以某一姓氏为主,或许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地方豪强为首结聚的聚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能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宗族观念与乡里观念。


答案
(1)A。
(2)C。
(3)C。

点评】论述类文本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6.从信息的准确度上,有推测变肯定、肯定变推测两种。推测变肯定--选项把原文中可能、或许发生的事说成是一定、绝对会发生。肯定变推测--选项把原文中一定、绝对会发生的事说成是可能、或许会发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