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

(一)古文阅读(11分)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讦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处处志之        志:                ②后遂无问津者        津:
  ③缘道以乞穷乏    缘: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甚: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2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鳞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辚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
       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启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处处标上记号。志:做记号。
②句意为: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津:渡口。
③句意为: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缘:沿着。
④句意为: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甚:非常,很。
(1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及,到。诣,拜访。句意为: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句中重点词:善,擅长。于,在。句意为: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从“一见冲,因陈无用”中可知,他是觉得自己没有才能才退隐的。
故选:C。
答案
(18)①做记号;②渡口;③沿着;④非常,很。
(19)①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20)C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