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洛阳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取材于李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都改过名字,比如说开封之前叫做汴京,而南京的名字就更多了,金陵、建康、建邺、江宁、天京等等。但是却有个城市经历三千多年朝代更迭都没有改过名字,这个城市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
作为交通要地的邯郸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接邢台,南毗河南安阳,素称河北省南大门。据《汉书·地理志》所言,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曰邯山;单,是“尽”的意思。邯山的尽头,即邯单,又因为作为城廓,城名需从“邑”,所以“单”字加“邑(阝)”,遂有邯郸之地名。
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说赵武灵王、乐毅、曹操、赵姬、罗敷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比如说“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今天,在邯郸古城区还保留着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的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遗迹。
邯郸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赵敬侯元年(前386)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经历了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富国强兵后,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公子逃亡代郡。嬴政赴邯郸活埋太后一族亲属。秦国统一天下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楚汉相争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这个时候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称呼,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魏晋时期,虽然邯郸被各种不同势力相继占有,但是邯郸的名字却一直保留着。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这个时期的邯郸成了一个风光不再的小县城,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却大名鼎鼎。元时,邯郸属广平路。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8)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这个时候的邯郸依然没有改名。
民国初年,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解放战争时期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县归属于邯郸专区;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
2017年,邯郸市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取材于网络)
材料三:
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荡涤一半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这地名有名无实,空泛无用,改掉便了。于是,许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对自己的“革命”总是这样干净彻底。
有名无实的地名这样毫无意义吗?
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关与平型关大捷,罗马与罗马史。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比如扬州和扬州画派,苏州和苏州园林,上海与海派文化,法兰克福与法兰克福学派,佛罗伦萨与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城市成了一种文化的属性。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了。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
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比如故乡的地名。
地名中又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
当然,历史上地名的更换也是很多。但这些地名的改变,大多由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更改地名,总是为了表明“改天换地”,绝非从文化考虑。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意中的惯性——这个非文化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以致出现袁鹰先生所指出的将徽州易名为黄山这样令人遗憾的范例。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一改为黄山市,就像变作一个新兴的都市,文脉中断,魅力不在,优势全无。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无论是城名,还是街名,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
那么,谁来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
(取材于冯骥才的《地名的意义》)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珍爱乡愁,寻找乡愁,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永远都不会忘记。
B. 历史悠久的地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和文学经典中。
C. 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尊。
D. 地方政府更改地名不需要面对过去,能体现中文之美、有内涵即可。
2.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邯郸的历史和文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许多历史故事。
B. 楚汉相争后的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美称,是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
C. 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只是一个衰落的小县城,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名气却很大。
D. 清朝时,原本在明朝时期隶属广平府管辖的邯郸县变成了直隶省冀南道管辖。
3.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地名是对个性而非凡的文化的命名”的一项是(   )
A. 天津与海河文化
B. 南京与南京大屠杀
C. 曲阜与儒家学派
D. 雅典与奥林匹克运动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邯郸的特点。
5. 结合事例,说明城市保留传统地名的意义。
答案:1. B    2. C    3. B    
4. ①历史悠久,地名不变,延续两三千年。②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③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故事。    
5. (示例)①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保留了传统地名,就留下了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保留了邯郸、衡阳这些古老地名,就有利于传承这些地方留下的成语、诗词等历史文化,保留其特定的历史内涵。
②地名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保留了传统地名,就留下了这一地域的特定文化。保留了苏州和扬州这些地名,就有利于传承苏州园林和扬州画派这些特定文化。
③地名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保留了传统地名,就留下了人们对这一地域的情感。泰安等传统地名的保留,就留住了人们对东岳乃至山东的感情。

解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