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2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篇》
材料二:“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两则材料均涉及欲望的影响,其观点有何不同?结合你所了解的乡土中国相关知识,阐释费孝通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观点:荀子认为人有好利好声色的欲望,顺着本来的欲望发展,会导致礼崩乐坏。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人可以依靠欲望行事基本就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合理性:乡土社会人的欲望并非是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人的欲望实际是被教化之后的习惯。而那些不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会被自然淘汰。同时乡土社会是传统社会,社会变化小,变动慢,依据传统文化教化后的欲望行事,可以自如应对生活,因此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名著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可知,荀子认为人有好利好声色的欲望,顺着本来的欲望发展,会导致礼崩乐坏。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即这样行事是合理的,合乎社会本身特点的。
人类的行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动机,或称为欲望。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行为,却产生了有利于个体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种族的结果。但事实上,有些欲望并不是生物事实,而是一种文化事实。文化事实就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乡土社会中,欲望经过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符合了生存的条件,欲望只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创造下的动机。我们可以把行为看作是自发性的,就像基因突变是任意可能性的,对于那些不适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行为,在时间的长河中,经自然选择被淘汰掉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从其他角度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