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聆听大家》栏目组总编辑景延安对叶嘉莹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能让更多人走进这位著名古典诗词专家,认识这位“穿裙子的士”,体味古典诗词之美和中华文化之美。
景延安:诗词的根本在中国。您也提到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请您具体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兴发感动。
叶嘉莹:中国诗歌最大的作用就是兴发感动。《周礼·春官》里说教育小孩子一开始就是读诗,读诗的程序就是兴、道、讽、诵。《诗品序》上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人情世故都可以使你感动。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景延安:您经历过沦陷区的种种苦难,1943年的《早春杂诗》就是您在沦陷中写的,您能谈谈创作经历吗?
叶嘉莹:在沦陷区中,我父亲8年没有音信,而我母亲在抗战第4年已经去世了,我带着两个弟弟在北京。我写过一首诗,开端四句是: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悲笳哀角不堪听”,日本兵驾着他们的吉普车,在东西长安街上横冲直撞,播放着《支那之夜》等占领者的歌曲。尽管外面是战乱,但是我的房间里,还有一盏煤油灯,我就还有光明和温暖,所以说“灯火深宵夜有情”。我希望自己能记住: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许多的苦难,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
景延安:1979年您从加拿大第一次回国讲学,写下了“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您说您的平生志业,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您为何坚守这样的志业?
叶嘉莹:我在台湾的时候,就一心梦想能够再回到我的故乡。我每次讲到杜甫的诗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眼里就会充满泪水。1979年当我能回来教书的时候,我写下了这首诗: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我只是一个从幼年时代就对古典诗词产生了热爱,并且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的工作者。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我想把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借此点燃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传承中华古典诗词之道路,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
景延安:“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是您的老师顾随的两句话。您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叶嘉莹:我是受儒家的教育长大的。儒家的“儒”,右边是个“需”字,“需”在《易经》有需卦,是讲一种弱德,就是说不要用武力去征服人,而要有自己的持守,这叫“弱德之美”。人要在艰难坎坷中去找到理想,并为理想持守终身。面对生死祸福,只有超越了小我生命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摘编自《“聆听大家”系列访谈——叶嘉莹:“汲取中华文化的美好一面”》)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问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兴发感动作用时,叶嘉莹引经据典说明了诗歌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使读者的心灵产生感动。
B. 面对当年在沦陷区的诗歌创作经历的提问,叶嘉莹表达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之情和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乐观精神。
C. 关于为何将传承中华古典诗词作为平生志业的问题,叶嘉莹表示找到古典诗歌继承人,是她坚守志业的主要原因。
D. 被问到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关系时,叶嘉莹认为人要有在坎坷中持守的弱德之美,要超越自我的狭隘,追求远大的理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聆听大家》栏目组作为组织方,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让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叶嘉莹,体会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之美。
B. 面对景延安的提问,叶嘉莹引用了典籍和自己创作的诗歌,表现出她在中国古典诗词领域的深厚造诣和文化大家的风范。
C. 叶嘉莹作为访谈的另一方,对采访中提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作用、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志业选择和人生经验等问题逐一做了回应。
D. 景延安引用叶嘉莹的老师顾随的两句话,是为了动之以情,激起叶嘉莹对老师的缅怀,便于访谈深入展开。
6. 景延安是如何做到在采访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采访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叶嘉莹的个人生平、诗歌创作和价值追求;②重视叶嘉莹的观点:提问时引用叶嘉莹创作的诗句和个人观点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提问条理清晰,逐层深入:访谈从古典诗词的作用问起,再以叶嘉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开,最后上升到人的价值追求的谈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找到古典诗歌继承人,是她坚守志业的主要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坚守志业的原因”包括对祖国故土的热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书生报国的志向等原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为了动之以情,激起叶嘉莹对老师的缅怀,便于访谈深入展开”错误,错置因果。原文信息是为了引出怎样处理理想和现实的话题。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是访谈录,要想访谈中把话题引向深入,提问方要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是事前的准备,即事前要对被访者有充分的了解,就本文来看,第一段中对于被访者叶嘉莹的生平、诗歌创作以及价值追求都进行了介绍,可见提问者对于叶嘉莹有充足的了解,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是提问过程问题的设置要呈现出逐层深入的趋势,如本文,共有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您具体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兴发感动”是从古典诗词的作用开始,第二个问题“您经历过沦陷区的种种苦难,1943年的《早春杂诗》就是您在沦陷中写的,您能谈谈创作经历吗”是谈叶嘉莹的人生经历,第三个问题“您说您的平生志业,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您为何坚守这样的志业”,由人生经历上升到人生志向,第四个问题“您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最后上升到人的价值追求,问题层层深入。
最后还要看如何营造访谈的氛围。就本文来看,提问者共提出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提出之前都或引用叶嘉莹创作的诗句,或是其老师的诗句,或者是提问者自己的观点,用这些引出问题,创设了访谈的良好氛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