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自序 祝勇 ①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宏伟的事物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

(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故宫六百年》自序
祝勇
①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宏伟的事物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但紫禁城又太庞大,一个人的生命丢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我必须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来。
②在紫禁城,生命的参照系太大,一个人置身其中,就像宫殿里的一粒沙,不值一提。即使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坐拥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在这深宫,依然会感到茫然无措。一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不是无限的。巨大的空间,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难。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
③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以至于“现存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
④伟大的建筑都有实用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超越实用的。就像埃菲尔铁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建造它的时候,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几十年后,剧情却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埃菲尔铁塔不仅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它每年的游客量比卢浮宫还多。与卢浮宫比起来,埃菲尔铁塔无疑是一座空洞的纪念碑,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它有高度,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体量,仅凭这些,就使它成为一个符号,罩在巴黎的头上,挥之不去。就像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
⑤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我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其实“二十四史”有头,也有尾,但紫禁城没有。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像《红楼梦》里写的,“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紫禁城里藏过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库全书》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⑥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广场上,望着飞檐上面青蓝的天空,我总是在想,紫禁城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建筑空间是可测的,建筑学家早已完成了对它的测绘,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体的数字描述它更贴切。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
⑦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着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⑧在我看来,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犹如一株老树,自种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没有停止过生长。帝制终结了,但紫禁城没有死,而且永远不会死。2018年初秋时节拍摄《上新了·故宫》,我在早上六点到达太和殿,若“穿越”回几百年前,这正是大朝会的时间,但此时的太和殿前,不见排列成行的品级山(供官员们在广场列队的标志物),也不见铜龟、铜鹤在腹中升起的袅袅的线香,只有摄像机、轨道和摇臂在无声地运动,只有我们几人的谈话声,在空阔的广场上回荡。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让我这个“老员工”,也感到兴奋和惊奇。
⑨时间无声地流过紫禁城,却在紫禁城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尽管那变化,可能极为细小,就像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发现。这些具体的、细小的变化,带动这座城,处于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中。这是紫禁城这件“古物”与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
(取材于祝勇《故宫六百年》)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势壮阔、复杂深邃    深邃:深沉宏大。
B.每次都铩羽而归        铩羽:比喻失意,受挫折。
C.人影幢幢,魑魅交叠     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D.在这个空间里发酵      发酵: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埃菲尔铁塔为例说明伟大的建筑象征性常超过实用性。
B.参加《上新了·故宫》的拍摄使作者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C.作者用“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比喻紫禁城细小的变化。
D.作者用冷静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紫禁城历史的追思和感悟。
3.作者在第②⑦⑧段中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其用意分别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1.A结合语境中的“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可知,“深邃”的语境义是“宏大”。
2.B“使作者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说法错误。文中写作者参加《上新了•故宫》的拍摄是为了说明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作者兴奋和惊奇于紫禁城的生命力每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
3.①写乾隆说明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而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②写各色人等来表现紫禁城是社会的缩影。③写故宫员工是为了表现紫禁城的生命力和不断的变化。
4.①过去,统治者用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来威吓百姓,显示权力。②现在,历史悠久的紫禁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令后人想全面了解它感觉很困难。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②⑦⑧段中有关“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的用意。
第②段中写“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理解文中提及“乾隆”的用意,要联系第③段中的“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句分析可知,写乾隆说明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而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
第⑦段,“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句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物质的城”“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分析可知,作者写各色人等是为了表现紫禁城是社会的缩影。
第⑧段,“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分析该段中作者写故宫员工”的目的,要结合段中“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句理解可知,写故宫员工是为了表现紫禁城的生命力和不断的变化。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的能力。
第③段,“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句分析可知,过去,统治者用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来威吓百姓,是为了显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紫禁城……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分析概括为:现在,历史悠久的紫禁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令后人想全面了解它感觉很困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