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创意写作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发展受到瞩目。多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创意写作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发展受到瞩目。多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培养创意写作研究生,并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担任专职教师。创意写作这一学科,旨在挖掘创作者更深层的创作潜质,提高并拓展其对写作的认识,并将对经典文学及文学发展前沿成果的学习,融入自身创作。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创意写作发展近百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作家,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创意写作对作家成长的助益。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既要借鉴吸纳国际经验,更需要结合国情,充分考虑创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中国古典小说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是留给当代创作者的宝贵遗产。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大多是西方译作,其中所举范例也多以西方小说为主,涉及的小说美学和写作方法,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对中国古典小说写作技法的阐释与分析,应该成为创意写作本土化教材重要的内容组成。目前,已经有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对此做出探索,即对中国古典小说细部的写作技法进行详尽分析,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具体鲜活的示范。此外,汲取传统文学营养,不必局限于古典小说,还可以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神话传说和各类艺术中,有很多值得创作者学习的地方。仅以《史记》为例,书里不少精彩故事仅有短短几百字,尽显中国所特有的“留白”意蕴。创作者不仅可以从中习得具体技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和领悟这种技法所反映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时代生活现场,为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当代作家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也需要积累和沉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创意写作教学只有置身中国社会现场,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如何提炼和剪裁这些故事,使之呈现出普遍而深刻的意义,是创意写作的重要关注点。
收集素材的方法也很重要,创作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如查找文字和影像资料,进行采访及其他形式的田野调查等。小说虽然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却要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性。小说的真实性以作家表达的真诚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源于现实的真实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来自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当题材距离创作者生活较远的时候,则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和创作过程相比,调查研究的过程显得更具逻辑性,有具体方法和路径可循。创意写作应该在这个领域做深入研究,总结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创意写作课程虽然开设在校园里,但理应打开校门,充分吸纳当下的文艺创作经验。不少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道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参与小规模讲座和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来自作家的宝贵经验对学生未来创作具有启发意义。很多出版社相继出版创意写作书系,在写作爱好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此外,应增加高校创意写作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能起到互相弥补、增道的效果。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老师的方法和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选择,以应用于自己的创作。
(摘编自张悦然《重视创意写作,激发创作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多为西方译作,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其中所举的范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
B. 中国古典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经典,然而,目前国内对其进行写作技法的阐释和分析还不够充分。
C. 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当代作家要从中发现具有深刻内蕴的中国故事,把握时代脉搏,在积累和沉淀之间寻找平衡。
D. 小说需要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不仅需要来自创作者的生活经验,更需要通过创作者充分的调查研究获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探讨了国内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主要从借鉴吸纳国际经验和结合中国国情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B. 文章以《史记》为例,说明创意写作的创作者可以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借鉴写作技法,汲取写作营养。
C. 文章指出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既要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也要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吸纳当下创作经验。
D. 文章从创意写作专业发展这一话题切入,进而指出国内促进创意写作专业发展的路径,上下文构成总分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创作过程无法干预,文学创作难以教授。然而,世界范围内的创意写作发展证明并非如此。
B. 如果脱离了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现场,创意写作教学就无法帮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更谈不上使之呈现出普遍而深刻的意义。
C. 国内外知名作家参与高校创意写作的讲座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创新意识与写作水平,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D.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写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通过开设课程、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还可能会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