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
5月29日,我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 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选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
材料三:
飞天梦是我们民族的千年梦想,正是这种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才可能有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选自《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浑天说和盖天说在本质上完全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
B.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这可以证明在当时浑天说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比盖天说更为合理。
C.从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天问一号、天舟二号成功巡天,种种成就展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上步步提升的能力。
D.中国载人航天白手起家,却能取得辉煌的飞天业绩,是与航天人心中坚定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息息相关的。
2.对天问一号降落火星过程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降轨—两器分离—返轨—进入火星大气层—减速—落火
B.降轨—进入火星大气—动力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
C.降轨—两器分离—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
D.降轨—进入火星大气—减速—悬停—精准避障—落火
3.下列各项最能支撑“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对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而言,“一切为了任务,一切为了胜利”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为此必须抵达要求的地点。
B.神舟二号发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总指挥黄春平经过严密细致地诊断后,斩钉截铁地作出了抉择:“按计划组织发射!”
C.航天科技工作者们连续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
D.景海鹏与战友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曾连续出现过两个意外情况,后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险情再次发生。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特质。(4分)
5.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
【解答】(1)A.“这主要是因为”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并进一步解释了双方不同的具体内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因此,“浑天说和盖天说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和“双方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存在差异”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的说法强加因果。
(2)根据材料二的说法,“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可见,“天问一号”实际由两部分构成: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返轨的是环绕器,落火的实际是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
根据“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可见“返轨”的是环绕器,不是着陆巡视器。由此排除A项。
根据材料二的说法,“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进入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可见在降轨和进入火星大气之间,还应有一个“两器分离”的环节。由此排除BD项。
故选:C。
(3)A.体现了航天人的吃苦精神。
B.说明航天人具备应对高风险的能力。
C.体现了航天人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精神。
故选:D。
(4)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内容与区别,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天问一号降落火星的过程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材料三叙述了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因此,主要应从材料三中去概括答案要点。
根据材料三中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的描述,中国航天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白手起家”“昼夜攻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可见,中国航天人吃苦耐劳,攻坚克难。
根据对“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的叙述,中国航天人“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体现了他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在此过程中,中国航天人“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尽管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勇于探索,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这体现了他们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结合材料一中“浑天说”与“盖天说”之争,汉武帝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实践证明“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而“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依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论证、探索。这体现了中国航天人敢于探索,尊重实践的精神。
(5)材料一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中出现了观点的分歧,并具体介绍了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内容和以实践来检验的过程,最后浑天说被采纳;并在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依旧存在争论。因此,材料一主要是回首历史,分析了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的情况及影响。
材料二主要叙述了天问一号降落火星的过程:探测器降轨,进入轨道,两器分离,环绕器返轨,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气动减速,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最后落火。此外,还介绍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内容,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因此,材料二侧重立足当下,列举天问一号、天舟二号的成功例子,概述了新中国在航天路上取得的成绩。
材料三主要叙述了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昼夜攻关、挑战极限、攻克难关;敢于创新,独立自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甘冒风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因此,材料三侧重挖掘中国航天人的精神特质,追溯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
(1)A
(2)C
(3)D
(4)①敢于探索,尊重实践;②吃苦耐劳,攻坚克难;③独立自主,勇于创新;④甘于奉献,不怕牺牲。
(5)①材料一回首历史,分析了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的情况及影响。②材料二立足当下,列举天问一号、天舟二号的成功例子,概述了新中国在航天路上取得的成绩。③材料三挖掘中国航天人的精神特质,追溯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