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文本二:
                                  吼秦腔
                                  徐海滨      
说来也怪,赤条条从黄土高原出生来的我,最厌秦腔。一听人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脑海里萦绕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歌声。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的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再后来飞去美利坚,每日苦读打工之余,哼几句祖国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唱来唱去有了点小名气。
  忽一日,乔治相求于我,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乔治乃中美混血儿,素喜嘲讽大陆留学生,自视甚高。因我阮囊羞涩,常被他取笑。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了去他家。
  便见那老者,双眸暴出,皱纹如铁针铸成,又似西北边塞深沟大川,须发如雪,透出人生终点的悲哀。族人子弟蜡像般伫立在病榻旁。
  乔治父亲福眉福眼,对我连道“感激、抱歉”之类的话。我点点头,张口便唱,将记忆中的中国民歌一曲曲吊出来。全部抖尽,老者纹丝不动,似喘非喘,一脚阴间,一脚阳间。我见此当下心中惶惶,硬着头皮又甩出催眠曲、语录歌、知青歌……。唱得满屋眉毛皱起,乔治喉结直跳,恨不得生吞了我。
  乔治父亲突问:“会唱秦腔吗?”
  秦腔?心中一急,瞬间膝软。
  乔治父亲道,家父是关中人,四九年去台湾,后来到美国,苦了几十年。儿时最喜秦腔,前几天我寄信到陕西买录音带,只怕来不及了……四下目光视我。牙一咬,豁出去了,嘴唇颤几颤,将那年月不想听不爱听又不得不听硬着头皮听的秦腔移植“样板戏”从肚底翻将出来:“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普天下……”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乔治父亲急忙将耳贴在老人嘴旁,频频颔首,潸然泪下。在场医生惊诧万分,连连嘀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须臾,老者长出一口气,撒手去了西天。乔治两道目光盯在我嘴上,百思不解:一曲很难让他接受的旋律,竟延长了医生也无法延长的生命。从父亲的神色可以看出,爷爷肯定留下了临终遗言。神秘的、咒语般的秦腔!乔治将一张钞票塞过来,被其父一声喝住:“荒唐!”
  乔治父亲掸掸双袖,领着乔治,垂手向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从此声名大振,到处有人来邀我唱秦腔。却也怪,过去恨也恨到顶点,厌也厌到极处,更无意去学。此时竟能开口便唱。除了移植“样板戏”唱段,还能来几下《火焰驹》《三滴血》。莫非梦中学来,娘胎带来?奇也。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
  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渊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更料不及。在G大学外国音乐节上,我上台一吼,吼出个头彩。
  好容易熬到回国探亲,急忙跑到西安访旧。友人情切,为我开个联欢会。其间笙歌管弦。婆娑舞姿,妙不可言。最后举座邀我唱一支在美国最拿手的歌。我不假思索,开口便是秦腔。众人始是惊异,继而窃语,终于哄堂大笑,将我最后一句齐茬茬卡在了喉管深处。
  有说我风趣,有怨我戏弄人,有讥我摆架子,有斥我啃了几天洋鸡腿竟敢取笑祖宗……
  夜深人静,胸闷难寐。终于耐不住了,我冲出被子,恨恨地躲在房间里,把卡住的那最后一句秦腔热呼呼地吼了出来……好多年不流泪了,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
(选自《人民文学》1987年06期)
4.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美混血儿乔治向来瞧不起大陆留学生,我本不愿为其祖父唱歌,但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我还是去了他家。
B.乔治父亲问我“会唱秦腔吗”,我顿时心急膝软,是因为我此前一直不喜欢秦腔,不愿当众演唱。
C.为老人唱一曲秦腔之事,让我声名大振。从此,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并且无师自通,自然地会唱秦腔。
D.小说最后写我“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实际是表达我对我和朋友的认识差异与情感隔阂的痛心和伤感。
5.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罗列一年到头唱秦腔的日子,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盼望演出的急切心情。
B.文本二第一段极写我“厌恶鄙视秦腔”,欲扬先抑,与下文对秦腔的痴迷形成对比,为小说增添波澜。
C.文本二以我学唱秦腔为线索,写出秦腔这种民族文化是海外游子的精神寄托,承载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D.文本二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我在美国和中国唱秦腔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感悟,耐人寻味。
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
②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
7、两篇文章均写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对秦腔的不同态度,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承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应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对某个问题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A.“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于文无据。原文是“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了去他家”;B.“是因为我此前一直不喜欢秦腔,不愿当众演唱”错,我膝软是因为怕自己唱不好,帮不了老人;C.“从此,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错,原文是“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渊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可加是“我”专唱秦腔,入迷之后,通过查阅资料,才逐渐了解秦腔。故选D。
(2)C.“以我学唱秦腔为线索”错,小说以“我”对秦腔的态度为行文线索:开始写“我”讨厌秦腔;后来留学美国,为乔治弥留之际的祖父唱秦腔,让“我”名声大振;从此后专唱秦腔,并对秦腔有了透彻的了解,更加热爱秦腔;最后写回国后在友人的联欢会上唱秦腔,被国内的朋友嘲笑,引发了“我”的思考和感悟。故选C。
(3)①运用细节描写,“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乔治祖父是为旅美华侨,他临终前听“我”唱了一曲秦腔,通过对他的表情声音等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秦腔对于老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出老人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的情感。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秦腔比作“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中华民族襁褓时期”“摇篮曲”写出秦腔的悠久历史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写出秦腔对于海外游子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秦腔的喜爱和眷恋。
(4)首先看人们对秦腔的态度:
文本一描写改革开放初期大西北乡村对秦腔的热爱,“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写出闭塞的西北乡村依旧保持对传统戏剧的热爱;
文本二写“我”开始对秦腔的态度是厌恶,“赤条条从黄土高原出生来的我,最厌秦腔。一听人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脑海里萦绕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歌声。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的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表明城市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摒弃的态度;
后来“我”对于秦腔有了深刻的认识,“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漂泊海外的游子把秦腔视作自己精神的归宿、乡情的根。
再联系现实谈自己对于非文化遗产的看法:
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财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血脉,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的滋养都很关键,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从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和未来文化的冲击,有人开始崇洋媚外,不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看在眼里,很多人不再喜欢传统的东西,认为过时了,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前进步伐,比如文本二中“我”在联合会上唱秦腔,竟惹来国内朋友的嘲笑,这说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从文本二中乔治的祖父临终前还念念不忘秦腔,“我”在海外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感悟到传统文化对于海外游子的非凡意义,这说明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留住海外游子的精神家园。

答案:
(1)D
(2)C
(3)①运用细节描写。老人临终前仍渴望听到秦腔,通过对老人听到秦腔后的反应的细致刻画,表现出老人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的情感。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腔的悠久历史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我”对秦腔的喜爱和眷恋。
(3)态度:改革开放初期,闭塞的西北乡村依旧保持对传统戏剧的热爱;城市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摒弃的态度;漂泊海外的游子把秦腔视作自己精神的归宿、乡情的根。
认识:漠视传统文化,一味崇洋媚外的现象,说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而传统文化扎根于丰厚的民族土壤,为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留住海外游子的精神家园。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