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①袂②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公》)
(注释)①蒙:掩蔽。②袂(mèi):衣袖,袖子。③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    (2)黔敖左奉食,右执饮______
4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行天下之大道。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41.    真正,确实    拿    
42.(1)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2)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43.能作为事实论据。乙文中的饿者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解析
4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汤。执:拿。
4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
(1)行:行走。大道:最宽广的道路。
(2)予:我。第一个食:动词,吃。第二个食:名词,食物。斯:这地步。
43.
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先理解“贫贱不能移”的意思,再结合乙文中“饿者”的行为分析是否能论证这个观点,然后回答是否能作为事实论据。“贫贱不能移”意思是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乙文中饿者本来就对乞食感到羞愧,在听到黔敖说“嗟!来食”,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尊重之后,他“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即使处于卑贱的处境也不改变节操,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因此能够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
译文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