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东汉初年,疮痍满目,田园荒芜,恢复与发展生产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官吏的重要政务。光武帝刘秀适时地选拔任用了一批擅长农耕、体恤民情的循吏。当时,樊哔、张堪、茨充、任延、邓晨等人为郡守时,都以“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而功载史册。如张堪为渔阳太守,开狐奴稻田8000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杜诗为南阳太守,不仅遗水排、铸农器,还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九真郡远处岭南,民不知牛耕,俗以射猎为业,太守任延推广中原生产技术,“铸作田嚣,教之垦辟”,使田畴广开,百姓充给。后调任武威太守,察河西旧少雨泽,乃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百姓皆蒙其利。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
《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选用循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选用循吏的意义。
答案 (1)背景:东汉王朝初建;长期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倒退;民众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2)意义:使先进的农耕技术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14、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 (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得出前人的态度为贬;根据“其施政之本意……可谓之‘良’”可得出梁启超的态度为褒。第二小问根据“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其为意气偏激”分析其原因。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免役法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回答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即可。
第(3)问,需结合清末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