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8.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1926年初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所说的“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是指哪次军事行动?其次,“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
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行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事业:反帝反封建。
(4)说明:以无产阶级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或科学理论指导);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解析
【详解】(1)状况:根据图例及时间1926年,可知封建军阀派系林立,得出军阀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党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并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了深入推进革命,国共两党联合发动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
(2)错误估计:根据材料“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可知,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根据材料“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可知,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结合所学知识,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结合所学知识,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日,战略上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御敌。
(3)行动:根据时间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事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无产阶级通过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并用科学实用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组建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