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六国论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析: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D项。“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而”前应断开。排除B、C两项。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解析:B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追击”。
答案:B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解析: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解析:得分点:(1)“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都是状语后置句;“乘”,趁机,乘机;“此危道也”,判断句。(2)“委”,放弃;“区区”,小小的;“安”,怎,怎么;“折”,折服,屈服。
答案:(1)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在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参考译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