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内语段精练 有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每题3分,共30分)
1.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2.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第②③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3.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4. 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5.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6.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
缘溪行---->(            ) ---->至山前---->(            ) ---->游桃花源
7.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9.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10.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 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B(悉:都  A.  穷:穷尽;贫困C. 辞:告别,告辞;推辞D. 寻:不久;寻找 )  6.A(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花源,而是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觉得很好奇,“欲穷其林。”而且, 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找桃花源。)  7.B  8.C  9.D   10.B
11. A(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  12.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13.C   14.A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又、再; 2.整齐的样子;3.同“邀”,邀请; 4.告诉(对……说);5.交错相通;6.值得  7.邀请; 8.沿着、顺着; 9.做标记; 10.作为 ; 11.尽; 12.听见; 13.竟然;14.与世隔绝的地方;15.隐隐约约;16.都;17.都。
(三)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   5.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6.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7.(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8.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四)简答题
1.文章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2.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4.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
5.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6. 逢桃林   入洞口
7.《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8.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
9.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 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10.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