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二)阅读《桃花源记》,完成9-12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    )
9.【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交错相通  (3) 通“邀”,邀请 (4) 不值得、不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平时多积累、多整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答案】(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还要注意下列重点字词的翻译。
11.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分)
11.【答案】怕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为下文渔人出去之后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埋伏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要我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2.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短文想想两者都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有哪些区别?(4分)
【链接材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论止盗》)
12.【答案】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大同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唐太宗实行仁政后实现的大同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辨析。《桃花源记》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链接材料描述了唐太宗施行仁政,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出现了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大同”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