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序 余秋雨 ①我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记得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苦旅》序
余秋雨
    ①我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记得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跟自已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②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例如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这是不同于案头年龄的另一种年龄在捣乱了。
    ③即便是在钻研中国古代线装本的时候,耳边也会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猎狗,左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其实细说起来,他自称“老夫”那年才三十七岁,因此他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
    ④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我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
    ⑤当然不会去找旅行社,那种扬旗排队的旅游队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最好是单身孤旅,但眼下在我们这儿还难于实行: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敲诈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讲课的邀请不少,原先总以为讲课只是重复早已完成的思维,能少则少,外出讲课又太耗费时日,一概婉拒了,这时便想,何不利用讲课来游历呢?有了接待单位,许多恼人的麻烦事也就由别人帮着解决了,又不存在跟团旅游的烦嚣。于是理出那些邀请书,打开地图,开始研究路线。我暗笑自己成为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
    ⑥一路走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实在不少。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舍里,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⑦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着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⑧其实这是不奇怪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中作者用四个疑问句表达了心中的“困惑”,归根结底,这些困惑可以用最后一句来概括,即“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B.作者想从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山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体现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结果事与愿违,写出了一些奇怪篇什。
   C.第⑧段中,“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表现出作者放达的心胸;虽然年龄的增长是一种不可抗力,但年轻的心态却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
   D.希望“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8、第③段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6分)
9、本文摘编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序》,请阐述“文化”与“苦旅”的深刻含义。(6分)

7、B【解析】“结果事与愿违,写出了一些奇怪篇什”错,原文中“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只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8、①内容上:第③段以苏东坡等大诗人大学者的放达生活为例,触发了作者在单调的案头工作之余,涌出“释放自己”的渴念。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已失去弹性的生活的厌倦;引出下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远行的内容。③效果上:引用和化用苏轼词句,体现了文章丰厚的文化底蕴。(每点2分)
9、文化:①作者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他心底的山水是一种“人文山水”。②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有悟性的文人用作品表现其内涵。(3分,每点1分,答全得3分)
  苦旅:①每到一个地方,作者总被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笼罩,从而产生感动与喟叹。②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作者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他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
  (3分,每点1分,答全得3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