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若细考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若细考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却发现除唐《才调集》和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外,其他选家都未收录此诗。虽然王昌龄在当时就以七绝闻名于世,但此诗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真正使此诗广受赞誉、奉为七绝第一的是明代的诗论家和选家。
   以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开始不信服,体悟到“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的妙处后,方才认同李攀龙的选择。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杨慎《升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杨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亦藉此诗彰显出来。
明人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深刻影响清人的唐诗评选。沈德潜《说诗晬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 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愚谓李益之“回乐峰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杜牧之“烟笼寒水”、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虽殊,亦堪接武。”(沈德潜《说诗晬语》)沈德潜简单梳理关于七绝第一的争议,既肯定李、王等推尊的盛唐七绝,又补充中、晚唐七绝佳作,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诗学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后是否第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可解”的疑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懂了这首唐诗。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现者、诠释者,还是参与讨论者,都功不可没。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前人留下的文学经典,仍然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摘编自岳进《秦时明月汉时关”好在哪》,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都未收录此诗。
B.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只从字面意思去穿凿附会,因此他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的观点难以服人。
C.唐汝询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运用互文手法,他认为此诗彰显了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
D.沈德潜梳理了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肯定了李、王等推崇的盛唐七绝,补充了中、晚唐七绝佳作,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诗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述杨慎“此诗可入神品”和李攀龙的“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引出下文有关“秦时明月”争议的论述。
B.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引用《三百篇》及《十九首》的例证,意在质疑李攀龙关于“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C.文章论证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明清两代诗评者对“秦时明月”的分析和论证。
D.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秦时明月”的奥妙,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B.王世贞起初并不信服李攀龙关于《出塞》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经过一番思考、体悟之后才认同李攀龙的选择。
C.清人沈德潜在吸纳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秦时明月”诗句作出了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评价,体现了中国诗学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D.唐人“七绝第一”争议的意义在于如何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并进一步发掘前人文学经典的奥秘。
 
 
1. 【答案】D
解析】A项"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都未收录此诗”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唐《才调集》 和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收录了。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这是他未能 做出解释的原因,是知道奥妙而未解释。C项“他认为此诗彰显了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 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这是作者观点,而非唐汝询的观点。
2. 【答案】D
解析】文章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方法,只是列举不同时期一些诗评者的不同观点。
3. 【答案】A
解析】曲解文意,是对该诗是不是“唐人七绝第一”的争议,而不是对这首诗的争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