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

(三)[2019·济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C项中的“见”是个通假字,同“现”,是“表现,显现”的意思。将“见”理解为“看见”是错误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B项,而:连词,表修饰,不用翻译;C项,表并列;D项,而”表顺承,就是“然后”的意思。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能力。D项中“甲乙两文都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的说法不正确,甲文重点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珍惜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示例: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应注意“呜呼”“其”“邪”等的翻译。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答案]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解析]此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题,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断几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其次要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无法断开的,可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如本题从整体上看,可从“权”之后,将句子一分为二,根据虚词“而”可将后半句从其前面断开。
[参考译文]孔子说:“称千里马叫作骥,并不是赞美它的力气,而是赞美它的品质。”其实,人的好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不像力气那样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说,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是因为它本身所具备才能使然你,与别人知或不知没有关系。毕竟优良品德的拥有与否,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说怎样就怎样。作为千里马却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甚至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仅仅是照管的不好;千里马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也不是不受重视的原因。韩愈所说千里马,只有满足其千里的食量,才能显示千里的才能,一旦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无异于普通的马。仿佛千里之权不被自己掌握,而是听命于他人。这样,即使马还是那个马,而它的本性、才能却失去了很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