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在南北异势、分裂危机、外族入侵、庶族崛起等大背景下,盛唐傲祝中外、开放融通的局面不再延续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安史之乱后,在南北异势、分裂危机、外族入侵、庶族崛起等大背景下,盛唐傲祝中外、开放融通的局面不再延续,儒、佛、道思想都有巨大的变化。
从佛教来说,唐初逐渐形成的以义学为特征、一批最优秀的僧人开创的众多流派,逐渐走向式微,而在南方崛起的禅宗南派,以更为随性、更为不羁的修学方式,成为佛学的主流。禅宗南派修学随意,也更适合士大夫的禅悦生活,很快形成合流。禅宗僧侣的主要来源是南方下层人士,他们的弘道偈领在中唐后完全诗律化,入宋所作更多,是唐宋诗歌的一个重要支流。当然,净土宗始终在社会下层占据主要影响,只是无法产生优秀的作品和形成特出的思想。
道教在唐代几度鼎盛,但其内在的变化并不多。从五代至宋初,完成从外丹到内丹的变化,其修行方式的变化与南宗禅之兴起有近似之处。而在神仙谱系方面,唐五代不入高道法眼的散仙如吕洞宾、蓝采和之流,居然渐次成为主流。神仙小说一直是传奇志怪中的主要门类,唐末宋初重要道书编纂家杜光庭、张君房,以及南宋初热衷道教的学者曾慥,都沉迷神仙小说整理与写作,也颇特别。
儒学入宋后之变化最为巨大,乃至后世有与汉学区隔的宋学之成立。其实宋学在宋代之命运,有几次大的转变。最初的倡导者带有强烈的时代需求,即倡导道统之传承,以及以攘夷尊王为特色的《春秋》学之兴起,形成力破汉儒旧解的疑经风潮,由此而开始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和发挥。因为受到辽、夏、金、蒙古的先后压迫,民族的生存危机使宋人不再如唐人那般兼容并蓄,但他们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源出氐羌的苻彦卿家族入宋改姓符,南北朝到唐末五代各种民族来源的家族,只要文化认同即为华夏正宗,似乎为多数人所接受,攘夷的对象仅限于与宋对立的政权。欧阳修试图通过史书编写与《春秋》笔法之贯彻,贬斥势利,砥砺士节,理清血缘,维护正统。司马光修《通鉴》则更多地追索历史真相,以为为政借鉴,为南宋讲史艺人所承传,但也为正统学者如朱熹所不满。北宋影响最大的儒学流派若关学、洛学、蜀学、新学等,其实核心都是注重个人修行以及对国家社会之责任,但并没有形成统一思想。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儒家学说做了最完整的全新阐释,核心是士人应以个人的道德修行忠于国,信于家,在修齐治平的目标下,重新建立新儒家指导下的社会伦理秩序。理学统一地位的确立在朱熹身后二三十年间,这时距离宋亡已经不远了。理学对此后七百年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要求士人以儒学原则修身从政,宋明两朝大量遗民就是理学教育的结果,当然也促成王权的进一步独裁;另一方面也更多地以此规范家庭伦理道德,汉唐间个性张扬的人物越来越少,士人越来越具定格。而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道德规范,维持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也造成许多人伦悲剧。但这些主要在明清两代,宋代并不明显。
(摘编自陈尚君(唐宋因革与文学渐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一是(3 分)
A.安史之乱后,儒、佛、道思想发生巨变,致使盛唐傲视中外、开放融通的局面不再延续。
B.士大夫创立的神宗南派在南方崛起,以更为随性、更为不羁的修学方式,成为佛学的主流。
C.道书编纂家杜光庭等和热衷道教的曾慥,都喜欢整理和写作反映八仙生活的文学作品。
D.禅宗和净士宗都和下层人士关系密切,其中禅宗的一些作品是唐宋诗歌的一个重要支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分论部分从佛教、道教、儒学三个并列的角度进行论述。
B.文章第三段先论述道家从唐代到宋代的变化,然后阐述神仙小说在唐宋的有关情况。
C.文章第四段阐述欧阳修、司马光的有关做法,从正面论述了宋代对儒学正统的维护。
D.文章末尾论述宋代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强烈的时代需求的推动下,进人宋代后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疑经风潮,开始对儒家经典重新解读和发挥。
B.因为受到辽、夏等的先后压迫,宋人产生民族生存危机,对外来文化采取另一种方式,他们多数人接受外来文化,认同外来文化。
C.北宋影响最大的几个儒学流派的思想虽有相通之处,但并没有形成统一思想 ,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儒家学说做了最完整的全新阐释。
D.宋代理学对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维持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也造成许多人伦悲剧。
 
1.D(A项,强加因果。B项,“士大夫创立的禅宗南派”无中生有。C项,“反映八仙生活的文学作品”于文无据)
2.C(“司马光的有关做法,从正面论述了宋代对儒学正统的维护”错,文章第四段说“司马光修《通鉴》则更多地追索历史真……但也为正统学者如朱熹所不满”,这不是从正面论述宋代对儒学正统的维护)
3. B(“他们多数人接受外来文化,认同外来文化”错,于文无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