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 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 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 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6.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15. D    16. 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③整首诗由景到情,最后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对诗句理解有误。没有拟人。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到。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构思特点的能力。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运用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即使没有凭借,同样可以保家卫国的情感。
(2)全球抗疫,多国携手、真诚互助,方可众志成城:骄纵自矜、藐视他人,则家国堪忧,至亲亦似路人。古今同理。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集中笔墨描写登泰山看日出的精彩之后,从色彩和形状两方面写诸峰灵动、雄峻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岂有谷城公付授    (2). 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 绛皓驳色    (6). 而皆若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授、骊、绛、皓、驳、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