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材料二
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
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
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
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
B. 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C. 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 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要努力探索出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诗歌形式,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在语言上有了很大发展;而新诗如果想完全舍弃“的”字,还很难做到。
B. 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但是新诗作者不能使用现成的语言。
C. 对普通百姓而言,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而一些古典诗词语言浅显、内涵深刻,容易被接受。
D.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飞跃性”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东篱采菊写到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从听觉到视觉。
C.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解答】(1)A.“唯一”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不可能”是非颠倒,材料二原文是“不是没有可能”。D.“要努力探索出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诗歌形式,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曲解文意,材料二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B.“现成的语言”表述有歧义,材料一原文为“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原文是指古诗中的现成语言。
(3)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
故选:D。
(4)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一中“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把诗歌与小说、戏剧放在一起对比,论证了从艺术的角度说,诗歌能够借给我们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使用的是对比论证。还有“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这是把语言和音乐、绘画放在一起对比,论证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
“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这是以唐诗中完全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论证省略掉一些没有实感的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是说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所以古典诗歌不必分行。使用的是因果论证。“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是说因为虚字没有实感,所以在诗歌中可以省略。使用的也是因果论证。
“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
(5)根据材料一“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可以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
根据材料二“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二“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并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案:
(1)B
(2)B
(3)D
(4)①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③比喻论证,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④因果论证,如因为虚字没有实感,所以在诗歌中可以省略。
(5)①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②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③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并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