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孕育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孕育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正是得益于积聚了数千年的农耕智慧。就观念层面而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认识,深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从经验层面而论,不同季节作物种植的安排、有机肥料的使用方法、各种旱作技术、稻田生产技术、选种和积肥技术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以物种多样性为例,稻田养鱼,鱼触碰稻禾,50%的稻飞虱会掉下来被鱼吃掉,鱼的排泄物可以养地。鱼身上分泌的黏滑物质还可以控制水稻的纹枯病,这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进行的食物链模式。北方棉田间作玉米,玉米可以吸引棉铃虫的天敌瓢虫、蜘蛛等,从而有效减少棉花遭受危害,这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化学关系进行的相生相克的害虫防治模式。除了这些农耕技术的传统知识外,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样的生态观对于森林保护和农业的永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山林祭祀、农事庆典、农耕礼俗、乡规民约等,均体现着对大自然的呵护意识,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传统的存留,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近年来的保护实践证明,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保护机制,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在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使地方政府找到了脱贫攻坚的抓手,让农民看到了乡土文化资源潜藏的多功能价值,也拓宽了民间组织服务国家建设的路径。
综观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还会发现,无论是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的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还是借助农业文化遗产解困而重现原貌的湖州桑基鱼塘;无论是桑产业带动大健康生态农业的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还是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都展现出了在应对现代化危机中农耕文化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这充分说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并非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立足当下重新思考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的未来。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形成一种精神动力,让我们的子孙更好地生存与生活。如果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对这些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失去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更是基于历史认同的安顿心灵之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传统农业的智慧,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弘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摘编自孙庆忠《植根土地的文化追寻——农业文化遗产的永续价值与保护实践》)
材料二:
除中国外,世界上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它们也是稻谷的主要生产区。栽培稻的起源、生产、食用、传播、销售及其他使用,不仅对所在国家的国民经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造就了部分地区的文明史和微观全球史。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并成为当地主要栽培的农作物和人们的主食,也构建了其社会文化体系和文明内涵。
起源于中国的栽培稻,在许多流入地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品种,当地人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一些品种反向传入中国,增加了糯稻的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他们虽然各自生活在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享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
今天,糯的种植面积已大大减少,传统品种大多已消失,社会文化意义日渐消隐。有学者认为,18世纪后,由于籼稻的引入,糯稻在一些东南亚地区逐渐衰微。而我国自清代以来,由于人口流动、政策调整、新的饮食习俗和食品进入糯稻区等原因,南方许多地区糯稻种植逐渐减少。糯稻不抗旱、易倒伏、产量较低,稻谷种植收益少等因素,也使人们慢慢放弃了糯稻种植。
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广泛种植的作物,糯稻耕作在东亚和东南亚许多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纽带。挖掘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认识民族社会文化的路径之一,也是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杨筑慧《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传统农耕智慧体现了“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观念,创造出蕴含着科学道理的耕种方式,使传统农业在资源匮乏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
B.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要继承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它指向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寄寓着对农业特性和乡村价值的深入认定,影响着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
C.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食品种类日益丰富,且受产量低、收益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糯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传统品种不断消失,社会文化意义日渐消隐。
D.栽培稻最早产生于长江流域,基于社会文化体系构建和不同文明交流的需求而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在此过程中新品种不断出现,在历史上得以广泛种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艺和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相互结合。
B.贵州从江的稻鱼鸭复合系统利用生物间的化学关系,稻田可为鱼、鸭提供饵料,鱼、鸭可为稻田清除虫害和杂草。
C.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脱贫攻坚,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民间组织服务国家建设。
D.糯稻的社会生命史犹如一面视窗,提醒我们在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意义非凡,任重道远。
3.下列做法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观的一项是(3分)
A.山东乐陵利用枣树和农作物生长的互补性,发明了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开发出枣树、杏树、花椒树等树种混种,同时在树下散养家禽的庭院经济生态系统模式。
B.福建安溪生态茶园多采用带状“茶—林”模式,间作以豆科、落叶和常绿的乔木、小乔木型为主的树种,茶树间隙套种绿肥,可有效防止土壤养分蒸发和水土流失。
C.哈尼族寨子多建在向阳、有水、有林的半山腰,河水升腾凝结为雨,落在森林流入村寨,灌溉梯田流进河谷,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河谷”四素同构生态系统。
D.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鱼以田中之虫为食,禾苗以鱼粪为肥料,减少了稻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丰富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4.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假如你是一个糯稻园区的产业开发负责人,你将如何做大做强糯稻产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想法。(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1)D.“基于社会文化体系构建和不同文明交流的需求而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错。原文材料二第一段“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并成为当地主要栽培的农作物和人们的主食,也构建了其社会文化体系和文明内涵”说的是栽培稻传播的作用,而不是传播原因。
(2)B.“利用生物间的化学关系”错。材料一原文“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说的是注重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
(3)A.体现的是农耕技术方面的智慧。
B.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C.“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观。
D.体现的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化学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故选:C。
(4)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首先提出“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孕育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正是得益于积聚了数千年的农耕智慧”,然后从观念层面和经验层面举例加以论述。肯定了农耕智慧对于传统农业的价值,为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作铺垫。
第二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传统的存留,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点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第二句点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第三句点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第三段,“无论是……还是……无论是……还是……,都展现出了在应对现代化危机中农耕文化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列举大量实例论证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并点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本质。
第四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四句是总括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形成一种精神动力,让我们的子孙更好地生存与生活”“这不仅是弘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指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性词语关联表述即可。
(5)由材料二第三段“糯稻不抗旱、易倒伏、产量较低,稻谷种植收益少等因素,也使人们慢慢放弃了糯稻种植”概括出:针对糯稻的缺点,改良糯稻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糯稻产量和农民的收益;
由材料二第一段“栽培稻的起源、生产、食用、传播、销售及其他使用,不仅对所在国家的国民经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造就了部分地区的文明史和微观全球史”,第三段“今天,糯的种植面积已大大减少,传统品种大多已消失,社会文化意义日渐消隐”,第四段“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广泛种植的作物,糯稻耕作在东亚和东南亚许多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纽带”概括出:糯稻文化遗产有着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糯稻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要建立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糯稻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由材料二第二段“‘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第四段“挖掘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认识民族社会文化的路径之一,也是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概括出:研究“糯稻文化圈”的民族社会文化,促进糯稻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答案:
(1)D
(2)B
(3)C
(4)首先肯定了农耕智慧对于传统农业的价值,为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作铺垫;接着点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路径和作用;然后举例论证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并点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本质;最后指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5)①针对糯稻的缺点,改良糯稻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糯稻产量和农民的收益。②挖掘糯稻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立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糯稻文化遗产保护机制。③研究“糯稻文化圈”的民族社会文化,促进糯稻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