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但直到19世纪,英国贫困问题持续恶化。政府虽然坚持自由主义的治理思想

1.(2020·吉林长春二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但直到19世纪,英国贫困问题持续恶化。政府虽然坚持自由主义的治理思想,但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学增《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会,希望借此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以缓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境。但是,贷款基本被处于乡村权力中心的士绅、地主、富农等截留,经办的金融机构也将贷款倾向于富裕群体。
——摘编自曾耀荣《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中两国在贫困救助上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主要特点和意义。(13分)
答案】(1)同:处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介入;注重提高被助者的脱贫能力。异:中国:侧重于农村、农民;注重金融手段;力量相对单一;乡绅群体起到阻碍作用。英国:侧重于城市、工人;注重法治手段;力量相对多元;乡绅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2)特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持续性强,不断发展完善;兼顾不同情况;借助科技手段。意义: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生问题主题;全国卷25分题(真题和模拟题)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来源《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贫困及其治理》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皆处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据材料一“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会”可得政府介入;据材料一“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材料二“希望借此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以缓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境”可得注重提高被助者的脱贫能力。第二小问不同点,可从侧重点、手段、力量以及乡绅群体的作用进行分析,据材料一“在促进就业、为工人尤其是童工提供受教育等方面进行立法”、材料二“希望借此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英国侧重于城市、工人,中国侧重于农村、农民;据材料一“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材料二“经办的金融机构也将贷款倾向于富裕群体”英国注重法治手段,中国注重金融手段;据材料一“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会”英国力量相对多元,中国力量相对单一;据材料一“乡绅和工商业公司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二“贷款基本被处于乡村权力中心的士绅、地主、富农等截留”可得英国乡绅群体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乡绅群体起到阻碍作用。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可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据材料三“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可得持续性强,不断发展完善;据材料三“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可得兼顾不同情况;据材料三“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可得借助科技手段。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可得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材料三“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可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据所学知识,脱贫攻坚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