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

18.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 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 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 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 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南互保中,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D项正确;地方与中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排除A;B项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B;材料强调地方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
19. 1921年梁启超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弹劾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 梁启超不赞成手段激进的民主革命
B. 赞赏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辛亥革命的成果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 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一面是同盟会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革命党一己之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梁启超不赞成手段激进的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D项错误。
20.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建立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 张勋复辟的丑剧草草收场 D. 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选择B;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属于政党建设,排除A;张勋复辟是在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之后,排除C;国民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排除D。
21.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A. 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 B.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 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清帝退位标志封建帝制的结束,A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在清帝退位前,B错误;清帝退位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筹码,清帝是否退位都不影响袁世凯去窃取革命果实,D错误。
22. 1912年8月,孙中山认为,“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因此“挟党见,闹意气”是不合时宜的,各党派应当筹谋共同建国。次月,孙中山担任全国铁路督办一职,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 B. 党见纷争导致政治局势动荡
C. 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D. 孙中山对时局缺乏正确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现在应该集中主要精力发展经济建设,这是不符合当时国情的,D正确;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维护民主政治,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