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 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 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 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 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 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 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 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 “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 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 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 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 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 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 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 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 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 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 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 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 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 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 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 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 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 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 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V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 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 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 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 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 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 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 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 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 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 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1.B(3分)A项,关系错解,原文说“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项,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D项,范围缩小,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
2.D(3分)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
3.C(3分)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