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者 张丽 ① 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 个孩子辍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执着者
张丽
① 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 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 了城。
② 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 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 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 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 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 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 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 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 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 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 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仍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 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 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 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 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 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 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 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 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 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⑦ 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 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 远山如袋,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 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 ”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 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 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 ” 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 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 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 ”他顿 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 “你可真行! ”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 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 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 ”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 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 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 ”我 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 问:“你就不怕处分? ”“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 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 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
⑨ 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 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 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 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 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 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
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 “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
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 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 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 “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
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 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 “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 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 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 事,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 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 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 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分)
9.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 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 的影响”)
7. C (“侧面交待”错,应为“直接交代”)
8. 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o (每项1分,共4分)
9. 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 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 了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每项2分,共6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