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 彭飞 ①最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

1-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4月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
彭飞
①最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贈,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②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乎是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③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贈而影响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贈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人们参与慈善的方式有很多, 捐钱只是其中一种。比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担任防控疫情的志愿者:掌握一定资源、人脉较广的中年人可以发挥组织作用,在社区防控工作中尽已所能,协助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做好人员登记等工作,阻止疫情蔓延。
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方式。
⑤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⑥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2月25日05版,有删改)
14.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开篇提出“①______________”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首先必须②____________同时要避免③“______________”: 再解决问题,指出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④_________最后两段阐述这个问题的意义。
15. 说说第③段加点词语“温柔”的内涵。
16. 简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7. 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学生捐款”这一现象的看法。(80——100字)
材料:一个文明的社会,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导公众参与慈善,企业、名人以捐款或设立慈善基金会的方式参与,有专业技能的人在具体救灾、抗疫行动中发挥突出作用,而作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就不妨当好家园的守护者。
(选自2020年2月13日《光明日报》)
答案
14.
①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②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
③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
④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    
15. “温柔” 一词肯定了捐赠的善意和精神价值,强调对超出能力的捐赠不能强硬阻止,而应该委婉劝阻,积极倡导“力所能及”。    
16.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群在防疫中发挥不同作用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人们参与慈善的方式有很多,捐钱只是其中一种”的观点,进而证明“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招赠而影响生活”的可行性。    
17. 示例:学生捐款是培养爱心,弘扬美德的举措之一。每一个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我们要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导公众参与感带,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也应该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活动。但是学生毕竟没有经济来源。
解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