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能力。
A.曲解文意,“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错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的根本原因是“我”对名人兴趣不大。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釆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环境“油漆已经黯淡……瓷砖多有碎裂……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黯淡、破旧、简陋,这种场景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从而为诗人的出场营造了氛围。
从情节安排看,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诗人一般讲究生活格调,敏感而又细腻。这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小说写作手法的能力。
随笔谈到小说的两种写法,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我”拒绝见诗人;发展:“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认错了诗人。
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但这样安排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很多地方不符合诗人身份,这就和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观察想象的“卖猪鬃刷子的”,而诗人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