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9.“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9. D [从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 的方式之争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国体之争,体现的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曲折 中发展,故选D项。第一次"体用之争"双方争论的 焦点在于是否采用西方科技挽救统治危机,第二次 则是维新派与洋务派关于国体之争,实质不同,排 除A项;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如何维护清王朝统 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争论也没有清 楚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排除C项
10. 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麻(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旨而已矣"。这体现了( )
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B.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
C.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 D.传播人权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10. B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中国的一些陋习不 利于变法的进行,故材料体现的是挑战传统陋俗, 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是严复的 思想主张,没有进行实践,A项错误;C、D两项材 料均未反映,排除
11.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石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这表明孙中山()
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 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
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
11. C [根据材料''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 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 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可知,其主张通过 暴力方式建立共和政体,而非改革,故c项正确,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度,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进化思想,但并不是 借助进化论宣传革命,D项错误
12. 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人将新文化运动比喻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 )
A.追求建立民主制度 B.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倡导复兴古代文化 D.以文学承载新的思想
12.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 两次运动都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此作为新思 想的载体,D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未提出建立民主 制度,排除A项;B项不是两者的主张,排除;新文 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C项排除
13.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办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13. C [材料"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时髦名 词共同选择''等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 速传播,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 控制松弛,但与材料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旨 不相符合,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 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 时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