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和“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是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从材料一“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结合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进了报刊业的变化,结合甲午战后西方思想在近代的发展可知,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也是原因之一。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和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可知,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从材料二“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可知,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第二小问,从材料二时间“辛丑之交”,结合辛丑年间的历史事件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的腐朽;从材料二中报刊的地点和内容可知,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当时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小问,从材料二报刊的发展状况较好可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从报刊的地点和内容可知,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从材料二对《民报》的评价可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1)变化: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凭报纸了解、评论时政。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
(2)变化: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的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