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  )

26.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  )
A.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B.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
C.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   D.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
26.【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来看,美苏对抗激烈;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双方又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所以在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双方尽管对抗激烈,但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已经造成柏林的分裂,排除A项;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从最终结果上来看,也有妥协,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排除D项。
27.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7.【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兴起,它是一种以传统经济为依托,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在这种新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28.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8.【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故B项符合题意。]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A.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加快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
2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由“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到二战后亚非众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可以看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这一变化,据此,B项最符合题意。
30.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倡议和思想,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体现了(  )
A.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B.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
C.中国同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
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际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的决议,说明中国提出的相关理念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表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C项符合题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