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

9.(2020·山东德州高三期末)北宋欧阳修说:“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刘敞也指出“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董仲舒的思想违背时代的需要
B.欧阳修、刘敞认为董仲舒偏离了先秦儒学
C.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D.欧阳修、刘敞的观点得不到儒家的认可
9.【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可知,欧阳修认为,董仲舒的理论虽然非常切合《春秋》的大意主旨,但是他有些理论容易迷惑他人,所以不能够靠宣扬他的思想主张来传播圣人的正道;从“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可知,刘敞认为董仲舒喜好靠灾祸异象解释刑狱,这样子做有悖于圣人的道义,不能理解天理的存在。这说明两人都不赞同董仲舒的观点,认为其偏离了儒学的发展方向,故B正确;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西汉武帝时期加强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偏离了儒学的发展方向,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是否认可欧阳修、刘敞的观点,排除D。
10.(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10.【答案】C
解析】“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与儒家倡导人伦相悖,后来“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见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佛教的自我调适,没有反映儒家糅合佛教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儒学与佛教的理论构建问题,排除B;佛教只是部分借重儒家思想而非被儒家思想同化,排除D。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