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下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4.如下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解析:“杂种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后,增殖时其遗传物质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为病毒乙。
答案:D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的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
A.要想办法区分DNA和蛋白质,并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B.要用同位素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标记
C.要分离提纯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D.要得到噬菌体或肺炎双球菌
解析: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两个经典实验共同的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A
6.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萨顿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萨顿基于对蝗虫减数分裂的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这一过程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C
7.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非蛋白质外壳,经培养被标记的DNA应全部进入到大肠杆菌内,所以B、D两项错误。经离心后重的大肠杆菌只能存在于沉淀物中,不可能出现在上清液,所以C项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在沉淀物中含有极高的放射性,实际测得值有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大肠杆菌和噬菌体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
答案:A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