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杨朝明   ①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孔子认为要行己有耻,是非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做事能力。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言必信,行必果
杨朝明
  ①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孔子认为要行己有耻,是非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做事能力。子贡又问: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则强调必须知孝悌。子贡接着问:那么再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②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守诺,恒定坚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一贯,就很难立身处世,很难成就大事。因此,诚实无欺,有始有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③孔子要求弟子们成为管理社会的“士”,而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标准自然就要高一些。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是希望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绝不是固执己见、知错不改。当年,孔子被围于蒲时,盟誓以后得以解围。但是,因为盟誓时受到了要挟,并不真正符合道义,所以孔子没有遵守盟誓。孔子负盟,并非不信。能够明辨是非的君子,是要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④孔子当然主张“言而有信”“言必诚信”,他甚至提倡“不言而信”“大信不盟”,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人的最低要求,正是因为其中的那个“必”。“必”就是必然,就是走极端。《论语》记载很明确:“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所强烈反对的四种情况之一就是那个“必”,因为如果事情绝对,就走极端。孔子自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能信而不能反”存在的问题。早期思想家都不会在这里感到迷茫,例如,庄子也曾经举例,用来说明以死守信乃是对“信”的误解,所以他说“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
  ⑤言语诚实忠信,行为笃敬坚守,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孔子解释《周易》乾卦中的爻辞,认为“庸言之信,庸行之慎”,日常言论要诚实守信,日常行为要严肃谨慎。自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就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据《周礼》记载,周代有禁暴氏一职,其职责之一,就是对言而不信的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左传》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肯定说话诚实守信对于“立志”的重要性。《墨子》也强调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同样希望人们言行一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2分)
 
2.孟子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孔子的观点是否与孟子的说法相矛盾,为什么?(3分)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4.“言信行果”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言信行果”的名言和典故?请分别写出一个。(2分)
 
 
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议论文首段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和作为论据证明观点等作用。本文首段讲述子贡请教孔子的故事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
2.示例:不矛盾。孟子是说境界高的人要明辨是非,一旦发现自己言行中的过失,就果断改正,而不会沿着错误的路不知回头地走到底。孔子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是希望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绝不是固执己见、知错不改。孔子与孟子其实思想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判断言行是否合宜,要看是否合乎道义。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运用。孟子言论的意思是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不难理解,孟子是说境界高的人要明辨是非,一旦发现自己言行中的过失,就果断改正,而不会沿着错误的路不知回头地走到底。根据文中孔子的行为可见孔子认为能够明辨是非的君子,是要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显然,孔子与孟子其实思想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判断言行是否合宜,要看是否合乎道义。
3.举例论证,列举庄子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诚信不能盲目,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是在摆事实,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即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此外要注意,所证明的观点遵循“就近原则”即证明与之最近的观点,而不一定是中心论点。所以其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诚信不能盲目,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的观点。
4.(示例)名言:①人无信不立。②轻诺必寡信。③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典故:商鞅立木、一诺千金、曾子烹彘。
[解析] 本题考查课外拓展知识,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中的积累内容即可回答本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