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①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


解析】【分析】(1)本题原句“才数百言”,是极言文章字数很少,但含义丰富。A项,也,用在句末,表加强语气或判断。故不选。B项,尔,同“耳”,用在句末,表罢了。本句极言吴君的文章言简义丰。正确。C. 矣,用在句末,“了”。语气比较肯定。故不选。D. 者,用在句末,表疑问。故不选。故选B。
 (2)A项,作者认为自己对别人的批评和赞誉都无足轻重。这是苏轼的自谦之词,第二段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B项,吴君学问精深,文章雄健,二者都施用于当今。这是第三句的意思,对吴君的赞美,正确。C项,“作者认为有人需要借助他的声誉和力量来提升”错误。作者一直强调自己才能官职都不足以影响世人。D项,吴君急于谋为文之道,没选择别人而询问作者。这是本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正确。故选C。
 (3)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句一层,总领语段;最后一句一层,总结本段;中间句子一层,有两个内容。具体如下:第一句“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是本段的中心句,意思是“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第二三四句讲达不到的原因之一是“有所溺”,对自己偶尔的文采沾沾自喜,容易满足。第五句“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不关心现实社会。第六句总结本段内容:此其所以至之鲜也。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所以可以概括出两个原因:只追求语言工丽而容易满足,只关心文章而不关心现实,所以他们探求的道理就很有限。
 (4)本题只要求“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所以就赏析其表达技巧及效果就可以。本句“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用了四个“不足”,极言自己的才能不足、地位不高、意见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不能够打动人,表现力他谦逊的态度。因此,可以说用了排比,运用整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谦。效果上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是排比或者整句的一贯效果。
 (5)第四段先举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道胜”“文不难而自至也”,再举“子云、仲淹”的例子,论证“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正反结合,论证了有人 “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第五段进一步论证“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且又志于为道,自己还不满足,追求不辍,就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第五段是在第四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解决了吴君提出的问题。
答案为:(1)B;(2)C;
 (3)自我满足只追求文采;只写文章而不关心世事。
 (4)运用整句,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谦,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5)第④段从正反两面论述了整天在书房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写不出如孔子、孟子等大师那些优秀文章的原因。第⑤段在此基础上论述先辈文章的气势浩荡盛大,有志于追求道,还能够自谦,所以如果一直追求下去,就能够走向孟子荀子等大家的境地,论述上更深入了一层。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知各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并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恰当的虚词。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定词。
 (2)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归纳文意,具体分析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
 (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针对此类题目,要学会语段精读。理清本段句子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分清层次,然后才可以准确答题。
 (4)本题考查鉴赏精彩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着手,鉴赏语言在思想上给人以这样的启迪,表达技巧上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5)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针对议论文论证的层次设题。针对此类题目,要学会语段精读。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分清层次关系,然后才可以准确答题。
【参考译文】
    欧阳修告诉先辈吴君。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内容,这是好学自谦的话。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
    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