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4、《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材料表明当时(  )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答案 D
解析 “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表明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传播,故选D项。
5、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他的认识(  )
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
D.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是形式,而新文化运动是精神,认为政治革命问题要诉诸精神层面才能得以根本解决,他们认为政治革命是不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精神”的保守化,要推进政治革命,必须发起“政治精神之革命”,故高一涵的认识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选A项。
6、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  )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科学民主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故选D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不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排除A项;“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没有体现反对民主科学的宣传,排除B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没有更多的指责,而是指出方向,排除C项。
7、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  )
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陈述的“全盘西化”思想不被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认同,故选D项;“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与材料中陈独秀、新青年杂志同仁不认同相悖,排除A项;陈独秀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且全盘西化思想不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排除B项;《新青年》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排除C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