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析。从题干可知从描写方法入手分析。(1)题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属于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抓住“往来凡三万余里” 体会张元忭为父亲 “就逮”一事四处奔波,抓住“三十而发白种种”理解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通过太仆公神态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张元忭的形象。
20.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个性感悟。阅读诗、文,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行,进行分析感悟,如抓住“太仆就逮於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颂冤。事解,又归慰太仆於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恩义隆备”体会张元忭的孝悌。抓住“教习内书堂……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体会张元忭的忠诚。抓住“而贩施宗党若弗及”及诗中张元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体会张元忭的仁爱。
译文: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山阴人。父亲张天复,任太仆卿。隆庆戊辰年间,父亲被逮捕前往云南,张元忭亲自送父亲到云南。父亲免官回到浙江,张元忭又亲赴北京为父申冤,事情完结之后,又回家劝慰父亲。一年之中,往来达三万多里,(张元忭心力交瘁),不到三十岁就已白发种种。他的品性就是这样。辛未年,张元忭考中第一名进士,授于翰林修撰。万历己卯年间,在内书堂任教。张元忭说“在天子左右的侍卫大臣,好还是不好关乎国家安危”。于是拿《中鉴录》中的话反复告诫、再三叮咛他们。丁亥年升左谕德,兼翰林侍读。第二年三月死于任上,年五十一岁。
(乙)
张元忭天生古貌魁伟,稍稍长大后好读书,他的母亲爱怜他,告诫他不要用功过度。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儿童时代,张元忭就立下大志,多次在父亲座前侃侃评论朝廷政事得失、人才优劣,父亲为挫其锋芒,往往不置可否。正赶上杨忠愁因为谏言而死,张元忭为他写祭文,慷慨激昂,使人读之涕泣沾襟。父亲于是面带喜色,感到很惊奇。张元忭曾读书读到朱子的《格致篇》,就在此处勾画记号并沉思。……张元忭有同父异母的兄弟二人,父亲病后把他们嘱托给张元忭。张元忭收留了他们,对他们情深义重。张元忭平时常吃粗米饭,穿旧衣,但向宗族的人施舍谁也比不上他。大概张元忭做善事,力求追随古贤人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