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刘定之传》 有译文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大异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大异之。举正统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郡县职以京朝官补,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僧尼蠹国当严绝。富民输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夺。”疏入留中。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
(选自《明史·刘定之传》,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B.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C.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D.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
4.判断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的正误。(5分)
(1)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
(2)侍从,指随侍君王左右的人或随从侍奉官员的人。(  )
(3)京畿,指京城及其附近的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汉魏时期始有“京畿”之称。(  )
(4)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章、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时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
(5)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别设置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
3、解析:选D 从意思上看,画波浪线部分是刘定之的建议里的内容,“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的意思是“推举的标准,不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的意思是“推举的标准不恰当,限制在五品以上”,根据语境来看,前一种断句恰当。由此排除A、C两项。从结构来看,“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中,“朝臣迁秩”是主谓结构,“举一人自代”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朝臣”,“朝臣迁秩”与“举一人自代”之间应该断开,由此排除B项。
4、解析:(1)× 第一名称为“会元”。(2)√ (3)√ (4)√ (5)√
[参考译文]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年时有非凡的天资。父亲教授他读书,每天诵读数千言。没让他写过文章,一天(父亲)偶然见到他写的《祀灶文》,非常惊异。考取正统元年会试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的职位。京城发大水,应诏令陈述十件事,说:“颁布号令应该从公正出发,以正道来裁断,不能随意多次改变。公卿侍从,应当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和心术而决定升降他们(的职位)。归降而散居于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应该渐渐迁移到南方。郡县的职位以京城官员作补充,使他们轮番出入,朝廷内外没有偏重。推举的标准,不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可以效仿唐代的制度,朝廷大臣晋级,推举一个人接替自己,吏部登记他的名字而选拔任用他。武臣的子孙,教他们用兵的计谋。地方官员管理百姓是首要的事务,不要只让他们干办公务。群臣遭遇丧事,请求永远停止起复以倡导孝道。僧尼损害国家应当严厉杜绝。有钱人捐献粮食被授予官职的,有犯法的应当剥夺官职。”奏疏呈上后被搁置在宫中(而不予批议)。宪宗即位后,晋升为太常少卿,兼任侍读学士,在御前讲席值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