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11—14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2)悉如外人              
(3)选贤与能           推举  
(4)不独子其子          ……为子  
12.翻译句子(3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1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3分)
  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源一样没有苛刻的税收、没有官兵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后者则是对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14.【甲】文的“世外桃源”与【乙】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甲】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乙】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乙】文侧重于议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