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鼻 城①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4~15题。
石 鼻 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颔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的《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解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指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项。
答案A
15.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6分)
解析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是说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此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出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了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①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修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出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②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