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有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书干韩王  干:触犯
B.大王斩臣以徇国  徇:示众
C.以售其言  售:实现
D.乌足愍哉  愍:怜悯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B.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C.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D.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B.作为韩王的使者,韩非游说秦王,竟“上书”称凭着秦国的条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能称霸天下。
C.扬雄认为,游说人主当“忧”在不遵循道义,如果过分地看重说辞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会不择手段。
D.战国时游说之士的“宗国”观念不强,以韩非为代表,他们游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主张和价值。
7.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2)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4.A(干:求)
5.A(注意一些相同的句式“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然后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6.A(韩非最感忧心的是“治国不务求人任贤”“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廉直不容于邪枉”等)
7.⑴我冒死希望拜见大王,陈说用什么办法打破各国合纵联盟的大计。
⑵我听说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从而推广到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而推广到热爱别人的国家,因此功勋大、名声好,从而享有百福。

【参考译文】
韩国国君韩安向秦国献上领土和玉玺,请求作为秦国的附庸,派韩非出使到秦国致意。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他看到韩国国力日益衰弱,多次上书给韩王请求录用,韩王不能任用。于是韩非怨恨韩王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任用贤能。反而选拔浮夸、淫乱的蠹虫之辈,把他们安置在立有功劳能办实事的人之上;国家形势缓和时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士人,国势紧急时就征用那些戴盔披甲的武士;平时供养的人不是能够任用的人,战时能任用的人不是平时供养的人。他为廉洁正直的人不被奸邪不正的权臣容纳而悲伤,考察了以往的得失成败的变化,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十多万字。
秦王听说韩非的贤名,想见他。韩非替韩国出使到秦国,趁机上书游说秦王:“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下达赏罚严明,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冒死希望拜见大王,陈说用什么办法打破各国合纵联盟的大计。大王若真能听从我的意见,那么,您如果一举不能将天下的合纵联盟拆散,赵国不被占领,韩国不被灭亡,楚国、魏国不来臣服,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主的功名不能成就,四周邻国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实的人。”秦王读后,心中喜悦,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忌妒韩非,便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替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却又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杀了他。”秦王认为李斯说得对,便把韩非交给司法官吏治罪。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陈述冤情,但无法见到。后来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扬雄《法言》上说:有人问:“韩非著《说难》篇议论游说之难,因而他自己最终死于‘说难’,那么冒昧地问,他的行动与言论为什么相违背呢?”回答说:“‘游说之难’大概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吧!”那人问:“这是为什么?”答道:“君子依照礼仪行动,按照道义停止,所宣扬的学说合乎礼义就前进,不合乎礼义就后退。有所证实而不担心自己的主张不符合别人的心意。去劝说别人而又顾虑自己的说词不合别人的心意,那么就会各种手段没有不用的了。”有人问:“韩非正是担心自己的主张与对方心意不合,不是吗?”答道:“游说他人却不遵循道义,这是值得忧虑的。如果遵循了道义却不合他人的心意,便不必担心了。”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从而推广到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而推广到热爱别人的国家,因此功勋大、名声好,从而享有百福。现在韩非替秦国出谋献策,却首先要使他的祖国覆亡,来实现自己的主张,罪过本来是不被诛杀所容的,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