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文学,应该是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具有少数民族意识和少数民族特质的作品。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文学,应该是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具有少数民族意识和少数民族特质的作品。这样来规定少数民族文学,更符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实际。首先,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必须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这是几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共识。只有少数民族作家才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审美追求、独特的少数民族意识、独特的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少数民族作家才能写出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质的文学作品。其次,只有少数民族作家认同自己的少数民族族属,在自己作品中张扬少数民族的意识,才会运用少数民族思维来创作小说,才能写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质的作品。再次,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作家都会在创作中自觉追求少数民族的特质,只有那些自觉追求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家才会创作出具有少数民族民族内涵和少数民族民族特质的作品,这些作品才具有区别于汉族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特色。
(摘编自杨彬《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材料二: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都有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民族性中的文化因素,给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对民族性的认识注入审美力量。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多彩绚丽,与各民族的独特贡献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各民族都有值得夸耀彰显的特色。没有民族特性,就没有民族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有“满天星斗说”,他认为,在中国古文化大系内部有六个大的文化区域。这一观点打破了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认识,反映了民族与区域特点的相互交融,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演变规律。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特点。由此培养起来的文化性格,都应成为文学创作捕捉的对象,因为它们是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存在的根基。
(摘编自陈亚军《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也有高下之分,不能自觉追求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家无法创作出优秀作品。
B.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C.为了能够使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可以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D.以中原汉族王朝为中心与“满天星斗说”相违背,不利于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具有少数民族意识和少数民族特质,也就是以题材规定少数民族文学,更符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实际。
B.在是否只有少数民族作家才能写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质的作品方面,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一致之处,也存在分歧。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一同前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味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1994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直到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达100多万册。
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4分)
5.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