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材料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治理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2. 材料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治理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时代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30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00万亿元。当前,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坚定发展信心,练好企业内功,努力抓住机遇,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说明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为我们在新时代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景明确方向;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时代必备的制度,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2)①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坚定发展信心,努力抓住难得机遇,练好企业内功。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民营企业一步步的壮大为该阶段的质变创造了条件,又为下一阶段的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解析
本题以制度建设、民营经济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民营经济发展成就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说明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改革,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为我们在新时代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景明确方向。
②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时代必备的制度,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③改革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新时期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新的量变质变。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角度:联想主干知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坚定发展信心,努力抓住难得机遇,练好企业内功。
③新的量变质变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营企业一步步的壮大为该阶段的质变创造了条件,又为下一阶段的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的原因”的形式呈现。通常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和意义,“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必要性”一般教材也会有相应的论述,或者从材料中提炼;“意义”需考生围绕试题主题阐发,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增强、推动、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式表述。
第(2)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